台州三门“学霸村” 一户四兄弟包揽研究生

时间:2021-09-04 11:33:50 经验故事 我要投稿

台州三门“学霸村” 一户四兄弟包揽研究生

一个360多户人家的村子,父辈都是务农或打工,孩子们个个有出息

台州三门“学霸村” 一户四兄弟包揽研究生

如今,上个大学并非难事,但在十几二十年前,“大学生”三个字的含金量,那是相当高的,更遑论硕士、博士。在三门县花桥镇上潘村,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不断有人考上大学,其中还包括大半的硕士、博士和重点大学生。上潘村的这个优良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被称作“学霸村”并不为过。

务农为主的小山村,竟然盛产“学霸”

与大部分农村一样,上潘村许多村民的生活来源,不是靠出门打工,就是在家务农。

“以前村民种地养家的多,现在还是以打工为主,年纪大些的妇女农忙时出去采茶、摘杨梅,年纪轻的就在工厂里上上班。”村书记潘道福向记者介绍,“实际上村里并没有传统的文化氛围,靠的还是孩子们自身的努力。”

上潘村是三门花桥镇34个行政村之一,360多户人家,1100多口人,村中大学以上学历四五十人,而且大半进了重点大学,其中博士6人,硕士4人。按照人口比例,村里每20多人中,就出了一个大学生。

这个比率虽然在城里的社区中并不算高,但对这样一个小村来说,已经算不错的成绩,因此不论在花桥镇当地还是三门县,上潘村都小有名气。而除了“学霸”的名头,上潘村的孝义风气,也颇为人称道。

1982年,村民潘道亮考上清华大学,成了上潘村的头条新闻,村民对此津津乐道,潘道亮也成了村里孩子们学习的榜样。从此以后的每年高考揭榜时,上潘村总能传来喜讯,谁家儿子上了北大、清华,谁家闺女被浙大录取,考上重点大学,成了村里光荣且骄傲的大事。

普通打工家庭,四兄弟全是硕士博士

村里有人考上重点大学,为何对其他孩子有那么大的感染力?榜样的作用有多强大呢?潘道福告诉记者,事实上,村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虽然下一辈寄托了家长的期望,但家长并不会拿别人的成绩来要求孩子。“大人只是告诉孩子们,读书是一条有前途的出路,至于这条路怎么走,全凭孩子们自己的努力。”

村民潘道标一家,可以说把村里的“学霸”气场发挥到了极致,成了村民们羡慕和学习的对象。潘道标的4个儿子中,大儿子潘丙法获硕士学位;二儿子和三儿子是双胞胎,都是博士,小儿子潘丙军也是博士。

这样一个高学历家庭,家里可并非什么“书香世家”。父亲潘道标本人只有小学毕业,做过代课老师,后来转行打石板,用艰辛的体力活去维持孩子们的念书所需;母亲毛小娥靠在外打零工赚钱。

潘道标说,自己并没有对孩子们提什么要求,自己吃苦是给他们创造条件,孩子们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才会尽力去把书读好。

成了“人生赢家”,不忘反哺故乡

“学霸”两字,是对他们在学业上成绩的肯定,走出校门后,上潘村的“学霸”们也顺其自然地成了社会上的“人生赢家”。

上世纪80年代的初代“学霸”潘道亮,目前在宁波开公司;潘道标的4个儿子中,有交警队大队长、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研究员;隔了两代的后起之秀潘安强,成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中南大学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虽然成就不一、领域不同,工作生活在世界各地,但是上潘村这些“学霸”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走到哪儿,都没忘记家乡。如潘道标的几个儿子,不仅回乡帮村民安装了路灯,还帮助母亲做公益。

潘道福介绍,逢年过节,走得再远的孩子们,也会回家陪伴父母,近年来,事业成功的“上潘娃”回馈父母,造福乡亲的事例已经越来越多。

“村里的孝义氛围、学习气氛影响了学子们,他们学成后在社会有所成就,再回头反哺故乡,给村里的年轻人树立好榜样,如此良性循环,相信会影响村民逐步改变自己的命运,让上潘村越来越好。”潘道福说。(台州晚报记者 高波 通讯员 任平)

原标题:台州三门有个小山村盛产“学霸” 一户四兄弟全是硕士博士

【台州三门“学霸村” 一户四兄弟包揽研究生】相关文章:

学霸情侣期包揽各项奖学金02-10

包揽的意思, 包揽的解释05-03

包揽05-05

学霸的学习计划07-20

学霸学习计划07-04

学霸经典语录02-10

我是学霸作文11-12

学渣变学霸励志故事02-10

学渣和学霸的经典笑话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