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演替最新文章
  • 长江上游轮虫群落纵向演替研究

    2005~2007年在长江上游通天河至重庆江段干支流设60个采样站,2003~2007年在重庆以下至三峡水库坝前水域设33个采样断面进行轮虫调查,结果在长江上游(通天河至重庆)江段共采集到138种(含亚种)轮虫,隶属于2纲、3目、22科、40属;重庆以下至三峡水库坝前共采集到167种轮虫,隶属于2纲...

  • 基于BPNN模型的微生物群落演替主导因子分析

    采用CSTR型产酸-硫酸盐还原反应器处理高浓度硫酸盐废水,根据原型试验,利用带动量的自适应学习速率梯度下降算法,建立BPNN模型,预测碳硫比(C/S),硫酸盐负荷率(Ns),pH值和碱度(ALK)4个关键生态因子对硫酸盐去除率(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信息流(IF),分割连接权值(PCW)和偏导...

  • 洞庭湖滨湖丘岗地鼠类群落演替

    作者于1992~1995年和2002~2004年,对洞庭湖滨湖丘岗地的鼠类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了研究.共置鼠夹2 437夹夜,捕鼠7种,共417个个体.结果表明两个时间段捕获的鼠种数不同,分别为7种和5种,捕获率分别为(12.29±7.05)%和(3.05 ±1.44)%(t=4.26,df...

  • 黄土高原子午岭植物群落演替系列分析

    采用时空互代原理,结合数量分类(TWINSPAN)和排序(DCA)的方法,确定了子午岭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系列,并对该演替系列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功能群组成和枯落物、腐殖质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植物群落演替系列共划分为9个阶段,呈现草本群落→灌木群落→乔木群落的演替过程.自然恢复演...

  • 甜槠种群在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中的遗传多样性

    利用RAPD技术对甜槠种群在浙江省天台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中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了分析.3个甜槠种群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67.98%,总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13%.Shannon信息指数估算的3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常绿阔叶林种群最高,平均为0.4188;其...

  • 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系列上群落演替与物种多样性的恢复动态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系列上不同阶段的群落取样,研究了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过程.在演替时间分别为1年、3年、5年、12年、20年和30年的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分别为7、11、17、14、28和30种,而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458 8、2.610 0、3.108 4、1.6...

  • 天童植被演替过程中环境因子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天童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凋落物质量的变化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总密度与凋落物C/N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81, P<0.001),与总磷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r=0.762, P<0.001), 但类群总数与各养分含量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0~15cm土层中土壤动...

  • 羊草群落的水分利用

    羊草(Leymus chinensis (Trin.)Tzvel.)群落的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成层性:0~40 cm是根系集中分布层,受降水和蒸散的直接影响,称为蒸散与降水相互作用层;40~120 cm贮水变化滞后于根系层贮水和群落蒸散的季节变化,称为主要贮水层;120 cm以下称为水分相对稳定/平衡...

  • 人才群落现象考察

    群落(Community)是一种生物现象或生态学现象,是指一定空间内各个生物种群有规律的集合.而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群落并不是任意物种的随意组合,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各个物种是通过长期历史发展和自然选择而保存下来的.当我们考察人才的地理分布时,也可...

  • 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

    一、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二、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三、课时安排:2四、教学过程〖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

  • 亚热带峰丛洼地恢复演替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以广西马山弄拉峰丛洼地为例

    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弄拉峰丛洼地恢复演替植物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和排序.TWINSPAN将20个样方分为10个组,根据植被分类的原则划分为10个群丛,论述了各群丛的群落学特征.20个样方的DCA排序结果反映了恢复演替群落与环境梯度的关系,表明影响群丛分布格...

  • 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光环境特征比较

    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中亚热带东部典型植被类型,根据野外踏查和固定样地调查发现,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发育着常绿阔叶林一个完整的演替系列,包含着6个不同演替阶段.应用WinScanopy For Canopy Analysis软件对研究区内不同演替阶段群落冠层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群落冠层和林下的光环境特征指标:...

  • 臭柏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变化的研究

    为了揭示天然臭柏群落在不同演替阶段对沙地环境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性,对毛乌素沙地图克境内不同演替阶段臭柏的叶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臭柏群落演替早期,叶片含水量较高,随着演替的进行逐渐降低,演替第Ⅲ阶段到演替第Ⅳ阶段,叶片含水量呈现较迟缓的下降趋势.在演替的进行过程中,臭柏的CHLa...

  • 内蒙古中部新近纪动物群的演替与生物年代

    内蒙古中部地区陆相新近系出露广、含化石丰富.对这一地区新近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法国古生物学者德日进(P.Teilhard deChardin)和以美国探险家安德鲁斯(R.C.Andrews)为首的美国自然博物馆中亚考察团分别对二登图、高特...

  • 消费模式的演替与绿色消费

    一、人类消费模式的演替从人类的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都在消费,都有他的消费方式、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即消费模式。人类文明的演替经历了狩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几个阶段。与此相适应,消费模式作为人类文明的表征也经历了原始生态消费、线性消费、循环消费、可持续消费和...

  • 四川彭州铜尾矿库植被特征分析与植物群落演替初探

    本文分析了四川彭州铜矿尾矿库的植被特征、群落特征与演替.在该尾矿库上自然定居的高等植物共91种,隶属38科79属,以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为主.形成6种相对稳定的群落类型:在2003年弃耕后形成的地段分布有艾蒿+小飞蓬群落(Artemisia argyi+Co...

  • 镇江内江河漫滩草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间的竞争特性

    在一定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对"替代试验法"公式的适当修正,来研究镇江内江河漫滩草地植被演替过程中的优势种群虉草和芦苇之间的竞争特性.结果发现:不同密度的混生状态下,二者均能利用不同的资源,表现出一定的共生关系,但二者之间竞争明显,虉草明显处于竞争劣势.在形态和生理表现上,处于劣势的虉草分枝数减少,高度...

  • 山西霍山油松群落的数量分类研究

    以霍山七里峪景区油松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典型取样60个,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对油松群落划分群丛,结果表明:该群落共有物种55个,隶属于22科,48属.根据物种重要值的统计,绣线菊和羊胡子草在该群落中占绝对优势,是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重要值分别是0.465和O.661.根据双向指示...

  • 广西黧蒴锥林群落分析

    根据乔木层次优势种、灌木层优势种和草本层优势种将分布在广西的黧蒴锥[Castanopsis fissa Rehd. et Wils.]林分为5个群丛,且各群丛的优势种均为黧蒴锥.对5个群丛的地理分布、生境特点、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也进行了分析.这5个群丛分别为:黧蒴锥-鼠刺-杜茎山-狗脊+金狗群丛(C...

  • 中国交通网络的竞争演替分析

    文章从客运周转量、货运周转量等方面分析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的发展状况,并作了竞争演替分析,提出了中国交通网络的竞争演替趋势.作 者:刘丽 祝治福 王铮 谢建国 LIU Li ZHU Zhi-fu WANG Zheng XIE Jian-guo 作者单位:刘丽...

  • 森林植被类型的演替与鼠类种群的变化

    本文充分研究杨桦林,灌丛,柞树林等次生体与鼠类区系特征及防治对策.作 者:刘文祥 孙凤芸 汪绍凯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152500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8""(26)分类...

  • 退耕地的自然演替与人工恢复

    通过对河北坝上退耕地的演替阶段划分、物种多样性分析、土壤环境变化规律及几种人工牧草单播产量动态的研究,初步揭示了该区退耕地的自然演替规律,为我国西部地区退耕还草提供了理论依据.作 者:王堃 吕进英 Wang Kun Lu Jinying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草地研究所刊 名: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逆向演替之分析

    根据西部退耕还林(草)地区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确立能够确保西部地区脱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实现的环境改善目标、改善路径和可行的对策措施,以建立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西部地区的环境整治与重建体系,从而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基础的稳固与坚实.作 者:彭珂珊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逆向演替之分析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长期基本方针,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显得格外重要.为此,本文深入分析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一是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而独立存在;其二是生态环境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