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的教案

时间:2023-04-25 22:53:02 教案 我要投稿

《周长的认识》的教案

  11月11日,我在学校上电子白板公开课,选择的是《周长的认识》教学。这课内容看起来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个内容学生很陌生,而且有一定的空间想象,不借助直观的图面和实物,学生理解会有难度哦。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对于后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很关键。以及今后的几何图形的认识都有一定关联。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和实物并用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平面图形的周长,体会“化曲为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让学生自己找物体的周长,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来,通过找一找、描一描、测一测、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来感知周长的含义。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通过操作活动,能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经历探究的过程,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作了“淡化概念”“强化感知”,重视操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的一种教学处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不同的平面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半圆、五角星、四边形、月牙等)。   学生准备 :采摘1—2片树叶,三角尺、绳子等测量工具。  教学流程预设:  一、动画引入。一、周长的认识。 第一层次 设计情景 引出概念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共同研究初步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共同特征,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它们其他的特征。 2.师:同学们看,秋天到了,校园里的树叶开始飘落,一只蚂蚁爬上了一片美丽的树叶,它想仔细看看这片树叶,你能说说蚂蚁是怎样爬的吗? 1、  观看动画, (继续播放:树叶落下,小蚂蚁沿着叶边爬行一圈)? 2、揭题。 A、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小结引出周长。 师:就象小朋友说的,小蚂蚁从这里出发,沿着叶子的边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叶子的周长。 (播动画:乐乐说:我沿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B、板书:周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生1:小蚂蚁绕着叶子的边爬了一圈。 生2:小蚂蚁在叶子的边上画了一圈 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学生说是在叶的边上画一个圈,总体上,都能点出“边上”“一圈”“一周”。教师再加以强调,为认识周长形成感性经验。  二、初期理解周长。 1、  说说自己理解中的“周长”。 师:看了小蚂蚁的介绍,说说,你觉得什么是周长? 师:同学们你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吗? 2、理解“封闭图形”。 A、师:看来,小朋友们对周长都有了自己的一点点认识,要想真正了解周长,还得接着往下学! 媒体出示: 师:上面5个图形,你觉得哪能个图形最特别,和其余四个都有不一样? 3、揭示“封闭图形”、“周长”的概念认识周长。 1.谁能说说什么是周长? 让多几个学生说,不一定要说出书本上的概念。如果生说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师板书。并告诉学生这是书本上的概念。 2.  你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 3.  师解释重点词: 什么叫做“封闭”?生回答的时候用mp-lab即时画一个不封闭的图形,让学生明白封闭就是首尾相连。 什么叫做一周?生回答后让学生明确一周就是从起点开始,最后又回到起点,起点就是终点,这样就是一周。 4.  大家都知道什么叫做周长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 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围成图形的所有边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指着黑板的板书:什么是周长,。不过平时我们自己理解的时候就要知道,围成图形的所有边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选取桌面上的任意物。 师:象其余四个图形这样首尾相接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封闭图形。(板书,齐读)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板书)。 指一指,其余4个平面图形的周长。 三、进一步理解周长。 1、  描一描。 2、  摸一摸。 师:其实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咱们的数学书本封面的周长,教室里钟面的周长,我们课前采集的树叶的周长。 (强调从起点刚好一圈又回到起点) 3、找一找。 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表面也有周长,生1:就是树叶外边一周的长度。 生2:就是处边一圈。 生3:不管是什么形状,只要是只要是从一个地方,又回到这个 生4:多数认为5号最特别。 生1:因为其它四个都有是围起来的,而它是断开的。…… 上台指出4个图形的周长,并说说1号、2号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用水彩笔描出图形的周长。  学生摸一摸这些实物表面的周长。  摸一摸不同形状的树叶的周长。  受以上动画影响,多数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停留在“树叶一圈”这个形象认知上。经教师引导:如果是其它形状的物体呢?才有学生概括(生3) 5号图形特征最明显:“断开,没有围起来”的同时,强调其余4个图形的特征:首尾相连, “从一个起点,绕一圈后能回到起点的“(学生的话) 指得正确无误,还有学生说:5号图只要再加一条,就能围起来 强调规范,沿着边沿一周,让一生说说  的画法。 教师言语中强调是这些物体“面”的周长。摸叶片的周长,学生兴趣颇高。还尝试从不同起点,只要是一周后回到该起点就行 间互想指一指说一说。 四、实践合作,深化理解。 1、出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  师:你们比较喜欢其中的哪个图形? (请上其中一个代表,上台指一指喜欢的这个图形的周长,并送给他们这个小组去研究。) 2、展开操作活动,寻找解决策略。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了自己喜欢的图形,接下来,希望你们能想出又多又好的方法来测出它的周长。  3、反馈。 小组代表上来汇报自己的方法与结果。一生叙说,一生在黑板上写, 学生各说纷云, 组:是把4条这量出来,再相加。 组:将三条边的长度量出,再相加。 组:我们组的方法很简单,因为它上、下的长度一样,左右的长度也一样。 生1:20+20+10+10=60 (师引导:还有再简单一点的方法吗?) 生:40+20=60 (生并解释:40是指上下两条的长度,20是左右两条的长度。) 组:我们的更简单,四条都一样长。所以是40。生1:20+20+20+20=80 生2:4╳20=80对于星、圆形、月牙形、飞镖形(学生)较感兴趣。  学生认为:虽然看上去有四条边,较麻烦,但其实很简单。并且可以想到计算更为简便的方法。二年级学生也有这样的认识水平。有了以上的认识,此图就更为简单了。 五、回顾小结。 师:今天你们认识了什么? 希望小朋们可以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和一个数学的头脑去学习。 组:我们是把每条边都量出来。因为他们长度一样,所以是70厘米。 组:(一开始用尺在量,发现不行,经提醒,用上绳子。) 。。。。。。 这个小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较佳方法,用乘法。 简单提醒,就换了思路,而且在绳子不够长的情况下,想办法先量绳子的长度(围起来),再补上不够围部分的长度。 如果有时间,还会想到别的方法的。    
《《周长的认识》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周长的认识》的教案】相关文章:

认识周长教案01-28

《认识周长》教案01-27

周长的认识教案01-19

周长的认识教案优秀02-28

认识周长教案15篇03-30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04-16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04-16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04-28

认识周长教学反思04-28

圆的周长教案01-01

《周长的认识》的教案

  11月11日,我在学校上电子白板公开课,选择的是《周长的认识》教学。这课内容看起来简单,但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这个内容学生很陌生,而且有一定的空间想象,不借助直观的图面和实物,学生理解会有难度哦。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对于后面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教学很关键。以及今后的几何图形的认识都有一定关联。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了多媒体和实物并用进行教学,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认识周长》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通过小组作与探究,用多种适当的方法来求出平面图形的周长,体会“化曲为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让学生自己找物体的周长,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中来,通过找一找、描一描、测一测、比一比等方法让学生来感知周长的含义。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的成功,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通过操作活动,能够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学会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建立周长的概念, 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强调经历探究的过程,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所以我作了“淡化概念”“强化感知”,重视操作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学生的思维过程,这样的一种教学处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不同的平面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半圆、五角星、四边形、月牙等)。   学生准备 :采摘1—2片树叶,三角尺、绳子等测量工具。  教学流程预设:  一、动画引入。一、周长的认识。 第一层次 设计情景 引出概念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共同研究初步长方形、正方形边和角的共同特征,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它们其他的特征。 2.师:同学们看,秋天到了,校园里的树叶开始飘落,一只蚂蚁爬上了一片美丽的树叶,它想仔细看看这片树叶,你能说说蚂蚁是怎样爬的吗? 1、  观看动画, (继续播放:树叶落下,小蚂蚁沿着叶边爬行一圈)? 2、揭题。 A、根据学生的回答,简单小结引出周长。 师:就象小朋友说的,小蚂蚁从这里出发,沿着叶子的边爬了一周,又回到了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这片叶子的周长。 (播动画:乐乐说:我沿树叶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B、板书:周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生1:小蚂蚁绕着叶子的边爬了一圈。 生2:小蚂蚁在叶子的边上画了一圈 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学生说是在叶的边上画一个圈,总体上,都能点出“边上”“一圈”“一周”。教师再加以强调,为认识周长形成感性经验。  二、初期理解周长。 1、  说说自己理解中的“周长”。 师:看了小蚂蚁的介绍,说说,你觉得什么是周长? 师:同学们你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吗? 2、理解“封闭图形”。 A、师:看来,小朋友们对周长都有了自己的一点点认识,要想真正了解周长,还得接着往下学! 媒体出示: 师:上面5个图形,你觉得哪能个图形最特别,和其余四个都有不一样? 3、揭示“封闭图形”、“周长”的概念认识周长。 1.谁能说说什么是周长? 让多几个学生说,不一定要说出书本上的概念。如果生说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师板书。并告诉学生这是书本上的概念。 2.  你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 3.  师解释重点词: 什么叫做“封闭”?生回答的时候用mp-lab即时画一个不封闭的图形,让学生明白封闭就是首尾相连。 什么叫做一周?生回答后让学生明确一周就是从起点开始,最后又回到起点,起点就是终点,这样就是一周。 4.  大家都知道什么叫做周长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 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围成图形的所有边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指着黑板的板书:什么是周长,。不过平时我们自己理解的时候就要知道,围成图形的所有边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选取桌面上的任意物。 师:象其余四个图形这样首尾相接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封闭图形。(板书,齐读) 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板书)。 指一指,其余4个平面图形的周长。 三、进一步理解周长。 1、  描一描。 2、  摸一摸。 师:其实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咱们的数学书本封面的周长,教室里钟面的周长,我们课前采集的树叶的周长。 (强调从起点刚好一圈又回到起点) 3、找一找。 找一找,你身边哪些物体表面也有周长,生1:就是树叶外边一周的长度。 生2:就是处边一圈。 生3:不管是什么形状,只要是只要是从一个地方,又回到这个 生4:多数认为5号最特别。 生1:因为其它四个都有是围起来的,而它是断开的。…… 上台指出4个图形的周长,并说说1号、2号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用水彩笔描出图形的周长。  学生摸一摸这些实物表面的周长。  摸一摸不同形状的树叶的周长。  受以上动画影响,多数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停留在“树叶一圈”这个形象认知上。经教师引导:如果是其它形状的物体呢?才有学生概括(生3) 5号图形特征最明显:“断开,没有围起来”的同时,强调其余4个图形的特征:首尾相连, “从一个起点,绕一圈后能回到起点的“(学生的话) 指得正确无误,还有学生说:5号图只要再加一条,就能围起来 强调规范,沿着边沿一周,让一生说说  的画法。 教师言语中强调是这些物体“面”的周长。摸叶片的周长,学生兴趣颇高。还尝试从不同起点,只要是一周后回到该起点就行 间互想指一指说一说。 四、实践合作,深化理解。 1、出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  师:你们比较喜欢其中的哪个图形? (请上其中一个代表,上台指一指喜欢的这个图形的周长,并送给他们这个小组去研究。) 2、展开操作活动,寻找解决策略。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了自己喜欢的图形,接下来,希望你们能想出又多又好的方法来测出它的周长。  3、反馈。 小组代表上来汇报自己的方法与结果。一生叙说,一生在黑板上写, 学生各说纷云, 组:是把4条这量出来,再相加。 组:将三条边的长度量出,再相加。 组:我们组的方法很简单,因为它上、下的长度一样,左右的长度也一样。 生1:20+20+10+10=60 (师引导:还有再简单一点的方法吗?) 生:40+20=60 (生并解释:40是指上下两条的长度,20是左右两条的长度。) 组:我们的更简单,四条都一样长。所以是40。生1:20+20+20+20=80 生2:4╳20=80对于星、圆形、月牙形、飞镖形(学生)较感兴趣。  学生认为:虽然看上去有四条边,较麻烦,但其实很简单。并且可以想到计算更为简便的方法。二年级学生也有这样的认识水平。有了以上的认识,此图就更为简单了。 五、回顾小结。 师:今天你们认识了什么? 希望小朋们可以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和一个数学的头脑去学习。 组:我们是把每条边都量出来。因为他们长度一样,所以是70厘米。 组:(一开始用尺在量,发现不行,经提醒,用上绳子。) 。。。。。。 这个小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较佳方法,用乘法。 简单提醒,就换了思路,而且在绳子不够长的情况下,想办法先量绳子的长度(围起来),再补上不够围部分的长度。 如果有时间,还会想到别的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