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的感悟作文 -作文

时间:2018-12-31 12:00:00 作文 我要投稿

对生命的感悟作文 -作文

  最近不少媒体(电视、网络等)围绕“死亡教育”这一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建议在中小学开设“死亡教育”这一课程,也获得了较多的赞同声音,采访一些普通的市民时,市民也赞成对于中小学生要进行“死亡教育”,可见国人对“死亡教育”的重视程度,

对生命的感悟作文

对生命的感悟作文 -作文

  那么,什么是“死亡教育”呢?死亡是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而同时人们对死亡又普遍存在恐惧焦虑而又难以正确面对的心理,死亡对于人们来说,始终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话题。在中小学通过“死亡教育”,使儿童对死亡问题有观察、发问、表达记忆及感受的机会,它的主要目的有4个:使人们获得死亡的知识;使人们对死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提高人们为濒死病人提供帮助的能力;减少青少年的意外死亡。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它同性教育、艾滋病教育等一样,应在中小学教育中广泛开展。

  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可以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人们坦然面对死亡;使人们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可以勇敢地正视生老病死的问题,加深人们对死亡的深刻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为珍惜生命、珍爱健康的强大动力,进而提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人生包括优生、优活、优死三大阶段,以便使人们能客观地面对死亡,有意识地提高生命质量。由此可见,“死亡教育”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从国外的“死亡教育”情况看来,美国的一些小学校里开设了别具一格的“死亡课”。在教育部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护士走进课堂当起教师,跟孩子们认真地讨论人死时会发生什么事,并且让他们轮流通过演剧的方式,模拟一旦遇到亲人因车祸死亡等情形时的应对方式,体验一下突然成为孤儿的凄凉感觉,或走进火葬场参观火葬的全过程,甚至设计或参加一台模拟的“向亲人遗体告别”仪式等等。尽管也有人认为这么做可能会给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但大多数教育专家和家长却对此表示支持。孩子们还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郊外专为绝症患者提供善终服务的宁养院,把准备好的五彩缤纷的花瓣轻轻撒向临终者的床榻,送上祝福的话语,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

  美国的家庭教育并不滞后,密切配合学校的教育,对于孩子提出的“死亡问题”,美国家长总是做出最为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回答,并尽量避免似是而非或模糊不清。此外,他们也较少利用神话或宗教中的诸如天堂、地狱之类的传说来对死亡做出解释。这是因为他们认定,尽管做出这样的解释也许最为简单轻松,但要是孩子长大了并不相信这些,那他就必然会陷入更深的无所适从之中难以自拔。当然,美国人更不赞成将“人死后都会变鬼”这样的“黑色迷信”作为知识,来传授给天真的孩子。他们认为:要是同时还把“鬼”描绘成面目狰狞的怪物,副作用可能就会更大——这样的“解释”除了可能误导孩子外,无疑还会增加孩子做噩梦的可能,并人为地加大了孩子的恐惧感等其他种种心理压力,以至于当家里真的死了人时,惊恐的孩子甚至不敢参加亲人的追悼会。更确切地说,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的。他们断言:可能有那么一天,家中一只小狗小猫或家庭成员真的归西时,孩子便能动用他所需要的“情感知识”,来理解他将面临的深深悲伤究竟是怎么回事了,

作文

对生命的感悟作文》(https://www.unjs.com)。

  综上所述,确实有必要在中小学开展“死亡教育”,怎么开展“死亡教育”呢?应该依据中国的国情来进行“死亡教育”,前不久有位高中语文教师在布置学生作文题时,要求学生写一篇遗书。这位老师应该是对作文命题的创新,也可看成是一种“死亡教育”,在网上一公布就遭来了不少非议。鲁迅的一篇文章中说,中国的婴儿出生办三朝酒,一般都是说好话,什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才貌双全等等,如果你说将来小孩将来会死的,这无疑是要遭打的,其实他说的是大实话,不过在人们高兴的时候,提这样不吉利的话,是得不到好报的。可见对于死亡这一沉重的话题要特别的慎重。

  对于“死亡教育”我觉得,第一,进行一种教育不一定非得要贴上一个××教育的标签,像死亡教育冠以死亡教育名称,然后教育部门组织一套班子编写一套专门的教材,诸如《死亡概论》或《死亡教育》等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从死亡的定义讲到安全教育,如何防止非正常死亡,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死亡观等,似乎有让中小学生做起关于死亡的系统研究来,那样做,我想是大可不必的,死亡教育可以穿插在其它的学科教学之中,在编写相关的教材中渗透“死亡教育”的思想,譬如语文、思想品德、生物、历史以及安全教育之中,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灌输死亡教育的知识。其实在中小学的课程中已经有所涉及如初中语文课文中是关于珍惜生命等,历史课本中对于屈原和司马迁于死亡的不同的态度,屈原壮烈而死是为过为民而忧,司马迁“苟且偷生”活着是为历史赋予的使命,都是各有其所,等等。甚至在理科的教学中也会对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体貌特征等,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也牵涉到“死亡教育”,还有学校的安全教育、远离毒品珍惜生命、文明上网珍惜健康等等都是对死亡的一种教育。对于这些教材的内容适当的挖掘也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班主任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将“死亡教育”作为一项内容,召开这方面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讨论,平时请一些专业人士进行相关的讲座,出黑板报等,并辅之以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加一些革命先烈的祭祀活动和参加亲人去世的吊唁活动,还有让学生收集一些名人对于死亡的一些态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愿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民族英雄林则徐曾说过,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

  第三,我觉得更教师应主动地有意识地关于“死亡教育”的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的课程也可穿插的讲一些,如萧伯纳(1856—1950)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和讽刺的语言大师,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墓志铭:“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是要发生的。”萧伯纳对死亡是一种态度,反映了萧伯纳的潇洒人生,其实也是大实话,人的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庄子的结发妻子去世时,他的好朋友去吊唁,庄子正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敲着盆在那儿唱歌。庄子快死的时候,学生表示庄子死后要后葬他,庄子说要“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贲送”。

  这种坦然的欣慰,在中国的民间也能够看到。比如,在民间讲究办喜事有两种,叫红白喜事。嫁娶和生子,是红喜事,这是生命繁衍的开始,自然是一桩喜;寿终天年,为老人送行,是白喜事,也是一桩喜。过去的姑娘出嫁,棺材是娘家陪嫁的物品。还有不少地方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造活人的墓,直至现在一些农村还保留有这种风俗。可见民间也是将死亡看成是生命的一种自然现象。

  第四,将学校的“死亡教育”和家长的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家长学校或者是家长会议传授“死亡教育”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家长来正面坦然的面对孩子所提出的死亡问题。

【对生命的感悟作文 -作文】相关文章:

1.生命的感悟 -作文

2.生命的感悟作文

3.感悟生命 -作文

4.生命的感悟作文 -作文

5.关于感悟生命的作文

6.生命的感悟初中作文

7.生命的感悟优秀作文

8.感悟生命的重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