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教育论文

时间:2021-09-21 16:32:17 教育教学论文 我要投稿

预设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教育论文

  语文学习的核心价值在于“生成”,即学生在自己“真学”的过程中,根据自身的经验产生对文本、对事物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有一些新的发现、新的思考,生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能主动与同学、老师合作交流,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使语文课堂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张扬。那么,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呢?

预设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教育论文

  一、互动中进行适度追问

  教学朱自清的《春》时,笔者结合课前预习题的检查,让学生明确这篇散文描写了春天的几幅图画。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用“找出你最欣赏的一幅画认真研读,结合文本具体句子说说你欣赏的理由”引起学生的思考。六七分钟后,学生发言交流。有的学生说:“我最欣赏春雨图:‘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里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雨细、多的特点。”学生都点头表示同意。但有一个同学立马站起来说:“这里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细和多,还写出了亮和长。因为花针在灯光下还会发出闪闪光亮,‘丝’又让人联想到春雨的长。”这位同学话音刚落,笔者激动地说:“你补充的相当完整,而且理由充足。同学们鼓掌!”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这时,笔者随即追问:“同学们,能否把后面一句‘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改为‘人家屋顶上飘着一层薄烟’?请说说你们的看法。”同学们纷纷摇头,表示不能这样改。那原因呢?笔者见同学们脸上有些为难状,就立即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几分钟后,不少小组都举起了手。一个同学胸有成竹地站起来回答说:“‘飘’字让我感觉到雨雾很稀少,而且随时都有可能被风吹散的感觉。”听到学生提到了“风”字,笔者笑着问:“你从哪知道有风的,能不能找出依据来?”这个学生先是一愣,然后迅速地从前面找出了答案。他说:“前面‘密密地斜织着’中的‘斜’字就是从侧面写出了风。”“回答相当棒!请继续。”笔者及时给予了表扬,那个同学接着说:“而‘全笼’则有完全笼罩的意思,写出了雨雾迷蒙的样子,让人能从整体上感受到烟雨朦胧之美。这里‘薄烟’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话音刚落,全班又响起了一阵掌声,笔者点头赞许。有了前面的师生互动和适度追问,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赏析的方法,积极性已被调动了起来。

  二、质疑处释放智慧的火花

  上学期在上教研组公开课时,笔者选的是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师》。在整体感知写老师的七件事,并讨论完本文的行文思路,以及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后,笔者引导学生进入了文本的难点环节,即揣摩文章的语句,体会情感。学生们很快抓住七件事的有关情节,分析出了师生之间浓郁的真情。

  不过笔者见势又抛出了一个思考角度: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会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一找,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钟,然后互动交流。互动交流时,同学们发言比较积极,情感体会得较为准确。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了一个疑问:“老师排除学生之间的纠纷,我认为是很平常的'事,是老师的本职工作,作者却说‘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这里的情感表达是不是有些矫情啊?”面对这位同学突如其来的质疑,教室里的氛围一下子凝固了起来,其他学生都盯着我看。笔者略微停顿了一下,微笑着表扬了这位同学:“学则须疑。这位同学敢于怀疑,值得我们学习!”该如何处理这一质疑?笔者随即把疑问抛给了学生:“请同学们结合文本的内容,看看作者是否真的矫情呢?”没过多久,有个男生打破了沉寂,他说:“我认为作者没有矫情。因为作者是一个受到同学欺侮又觉得很无助的孩子,在作者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批评了反对派们,援助了作者。可想而知,当时作者是多么感激老师。所以文中强调了‘一个孩子的眼里’,也就是说这种情感是当时一个受援助的孩子的真切感受,也是一个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崇高形象。”这一回答得到了其他同学的赞同。这就是质疑过程中释放的智慧火花,这就是精彩的生成性教学。

  三、对比阅读间关注发现

  笔者注意到季羡林先生的《幽静悲剧》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都写了藤萝的美。曾经在课堂上有学生经过认真研读,发现两位作者笔下的藤萝有两个共同点:一是两篇文章都是调动多种感官描写藤萝的外形美,比如视觉、听觉、嗅觉等。而且同学们还发现,这两篇文章在描写藤萝时,比喻用得非常精彩。这些对比阅读中的发现,让学生状物摹形的能力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二是两株藤萝都遭受过不幸。《幽静悲剧》中写道:“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这句话将藤萝以前“凌空”的形象和现在“吊死鬼”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足以说明藤萝的不幸遭遇是何等悲惨。而《紫藤萝瀑布》中是这样写藤萝的凋谢的:“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但是后来又写道:“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宗璞笔下的藤萝的命运,似乎没有“吊死鬼”那么惨。学生说到这儿,戛然而止,似乎不能深入下去了。笔者就点明了两篇课文的几个段落,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体会有没有什么新的发现。《紫藤萝瀑布》一文,笔者让学生阅读最后三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幽静悲剧》一文笔者又让学生阅读这样的句子:“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学生在阅读思考后,还进行了小组讨论,最后终于发现原来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两个藤萝的命运,是因为他们的写作意图是不一样的。

【预设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论文10-06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10-07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整合论文01-01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再辩论文10-07

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10-10

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论文10-09

小学语文生成性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12-01

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论文10-09

语用预设作用探讨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