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取舍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论文

时间:2021-06-25 14:41:2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合理取舍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论文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只会教教材,教材至上,而应该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建构者和生成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创设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调查、探究、质疑,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从中也不断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

合理取舍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论文

  关键词:教师 课程能力 取舍 组织能力 实施能力

  正文:

  教师课程能力,是指教师自身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影响课程活动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教师的课程能力是带有明显的职业性质的、在一定的课程任务中表现并得到提高的一项综合能力,是促进课程目标有效落实、影响课程活动的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与质量的基本因素。

  教师的课程能力包括对课程的组织能力、实施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在西庐文化课程开发中,教师可以紧紧围绕教材发展自身的课程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力拓展,发展教师课程组织能力

  新课标提倡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实情创造性地用教材,对教材知识大胆整合、延伸、拓展,设计出活生生、丰富多彩的课来,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体系,从而提高课程实施能力。如何才能很好地把握好教材呢?

  (一)、课前拓展,发展课程组织能力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学生就会对课文有更多的理解,课堂上就会主动参与和积极发言,课堂效率也会提高。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两首》的时候,要求学生课前查阅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22课《大江保卫战》的课前查阅有关98抗洪的资料以及去年四川地震的相关资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学习利用多种途径学语文,获取相关信息,而且也使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的理解,了解了背景资料,学起新课来就更加有趣和轻松了,从而提高教师的课程组织能力。

  (二)、课内拓展,提高课程组织能力

  教师要善于利用文章中的内容“残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有一部分文章的内容是“残缺”的,它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文中写到“彭德怀望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此处的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另外,教师也可以抓住一部分文章,指导学生进行讲故事、编故事等,让学生帮助文中的主人公提意见等,从不同的角度拓展教材的范围,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不局限于教材,活学活用,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的课程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课后拓展,推进课程组织能力

  拓展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把课本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以针对现实问题发表意见,也可以写文章,例如,学完《水》这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就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人们用水的现象写一写,并写出你的感想,总之语文的应用和拓展要联系实际,不能是空洞的书本。

  当然,新课程虽然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也并不是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将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等知识都得以渗透,要抓准拓展点,拓得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也不断提高了教师的课程组织能力。

  二、合理取舍,发展教师课程实施能力

  最原始的东西是最好的。许多教育专家提出:语文教学要提倡简洁,回归本色,老师要轻轻松松教语文,学生要简简单单学语文。如今的语文课堂,不是因为老师没有活力而让课堂死气沉沉,更多的是许多语文老师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让课堂生动活泼上,从而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入了丰富的课外知识,加入了游戏活动等环节。殊不知,学生的语文课堂经历丰富起来了,可是他们真正能从中掌握的究竟是多少。

  如何让语文课堂简单起来呢?我觉得应该向经验丰富的果农学习,为了让果树结出累累硕果,就应该在果树开花之前,就把旁枝剪掉一些,以保证秋天的丰收。语文课堂教学就应该删繁就简,要学会合理“取舍”。懂得正确的取舍,才会让语文课堂焕发轻松的魅力,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一)、合理取舍教学目标,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曾经有一位老师说过,一堂课最基本是老师要知道教什么的问题。新课程倡导“三维”教学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整体,它的达成是一个过程,某一堂课,只能全面考虑而不可能全面完成,所以教师不能机械地、一一对应地照搬上位。反之,也不能把它们单独割裂开来,然后一一对应。课的成功与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合理,目标定得多少,目标是否高低,都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效果。教学目标的合理取舍,应是教学设计时考虑的重点。

  例如,苏教版第九册《装满昆虫的衣袋》,就价值目标来说,学生在感悟中会谈到两个方面:一是法布尔热爱昆虫;二是法布尔一种执着的精神。虽然新课程提倡多元解读,多元感悟,多元理解,但教师应引领学生去解决重点。纵观全文,我们应该积极引向第二个,尽力引导学生向这个主题靠拢,因为这是作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用意,也是教材的人文价值所在。教学目标明确了,集中了,大方向明白了,整堂课主线突出了,也就更有神了。

  再例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的时候,我通过读课文、抓句子、谈感悟等方式,把整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感悟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上,而忽视了整个单元大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几篇说明文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因此,在之后几次的练习环节中,学生都不能很快速概括出课文的几个重点句子,不明白这几个句子在文中所起到的作用,这是我在教学预设的时候没有考虑周全的。

  (二)、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给学生教得越多越全越广越好,习惯于铺天盖地的教法。一篇文章从字、词、句到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以及拓展训练,不一而足,面面俱到,生怕漏了这点,忘了那些。殊不知,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甚至会抑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九寨沟》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写“自然风光”和“珍禽异兽”两个方面来表现九寨沟的美丽与神奇,这是一篇散文,文章语言及其优美。一堂课要让学生重点感悟这两段内容,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不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经验的老师会采取精读第一部分“自然风光”一段,主要让学生对一些字词的朗读品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后面的“珍禽异兽”则由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学生不仅学得有兴致,而且学得扎实。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也用同样的方法教学苏教版五上的《莫高窟》,由老师带着学“彩塑”部分,以半扶半放式学“壁画”部分,到后面的“藏经洞”则完全由学生自学,适当的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会学得更好。

  (三)、合理取舍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语文校本课程活动”。这些理念的提出使原本“平静”的语文课堂呈现了一幅繁忙的景象。唱歌、跳舞、绘画、表演层出不穷;课本剧、辩论赛、写作赛精彩纷呈。但是由于缺乏对上述课堂教学手段本质上的正确把握,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形式上的走过场,那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本质有何价值呢?须知,方法手段是服务于内容,服务于目标的。如果与内容目标相背离,那么这种方法手段应当舍弃。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金蝉脱壳》时,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蝉儿已经不是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昆虫了,更不用说是这篇课文所提到的“金蝉脱壳”这一生动有趣的情景了,如果光靠文本内容的描述,学生就无法体会到这么难忘的一幕。考虑到学生的这一情况,因此在上课之前我找到了金蝉脱壳的一整套图片,并制作成了一个短片。在解读完课文第4小节,也就是蝉儿“脱壳时”的情景后,我适时地让学生边看短片边回忆课文内容。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发出啧啧赞叹,原来蝉儿脱壳确实是如此奇特动人。这样一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课堂知识,更重要的是把语文与生活相联系,真正做到了生活当中学语文。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课程权力,教师首先要了解一定的课程知识,懂得课程的内涵,了解课程的运作过程,明确自己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教师要通过课程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是发展的,有差异的。只有不断转变课程观和提高课程意识,教师课程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合理取舍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论文】相关文章:

提高物理教师教学能力论文01-09

如何提高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论文12-31

浅谈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式下教师的胜任能力研究的论文09-21

提高教师反思实效增强教师学习能力论文12-29

促进中老年教师提高新课改能力论文01-24

加强训练提高数学能力 论文01-20

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论文10-23

提高学生作文创新能力论文05-31

重视语音教学合理编排课程论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