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培育思品之花论文

时间:2021-04-28 14:41:0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有关在生活中培育思品之花论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应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拘一格,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探索、实践、体验,感悟,从而生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让孩子们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真正获得教益。

有关在生活中培育思品之花论文

  一、在生活中采撷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自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只是生活反映出来的影子”。的确,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生活,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采撷不尽的。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让课堂回归生活,从生活出发,生活中的现实,生活中的需要,生活中的问题、困惑,都要在生活中产生,解决。我们要对儿童的活动加以引导、帮助和支持,从而为儿童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由此我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和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我们要善于利用“生活”这一活教材,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感悟、尝试,并最终回归到生活中去,付诸于行动。虽然教学内容是教材安排的,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觉参与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应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应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方向。随手撷取身边的事列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知道行为。实践证明,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学生的现实生活。

  二、在生活中体验

  在日常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细心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美好艰辛,分享奋斗的成功乐趣,从而真正丰富学生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锐、机警、活跃。让在亲生经历中体验、感受、明理;满足了生活所需,提升了生活能力,也就是教育的生活化。这就需要我们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 、在家庭生活中体验。让“小鬼”真实地当一次家,做一天爸爸、妈妈的角色。根据家庭生活的实际情况完成从打扫房间、买菜、做饭、洗衣服等具体事务,再到全程跟随父母上一天班,体验父母生活的辛苦和工作的紧张,获得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要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道理;养成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的品质;学会为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开展到残疾人、孤寡老人、生活贫困家庭扶贫帮困和助残活动。体验他们生活的艰辛,学习他们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培养乐于助人的高尚情操,在辛勤劳动后体验付出回报时的喜悦。

  在学校生活中体验。做一天小老师,扮演好老师的角色。从班级日常管理、处理同学矛盾纠纷,到安排活动、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组织教学等,理解教师工作的`出辛苦,获得为人师表的真实感受,明白尊敬师长的道理,养成热爱学习的品质,学会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本领

  在社会生活中体验。把为社会服务作为“岗位”。本学期我安排学生进行“小小邮递员”的活动,每为学生在半天内负责发送十为学生的信件,由于学生分布广,一天下来,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工作的责任和辛劳。此外让学生分别选择扮演工人、农民、售票员、清洁工,记者等角色。体验面对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和情感、工作完成后的情绪和收获,获得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实现价值的真实感受,明白做一个合格公民的道理,养成文明礼貌、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学会适应不同生活环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本领。

  三、在生活中绽放

  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文明的语言得到推广,让学生优良的言行得到实践,让学生高尚的精神得到肯定和发扬,让学生绚丽的品德之花得到绽放。让他们的思想意识,他们的灵魂,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也是他们自我教育的最佳时机,是自我成长的最好锻炼机会。学生每一次品德之花的绽放,都必将是结出一个成熟果实的希望。一次美好品德的展示,必将引来更多美好心灵竞先开放。哪怕是学生一时闪光,也要抓住这一刻,把它放大增光,让它成就燎原。鼓励学生每一次善的行善的意。但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导致了他们只知道享受爱,不知道付出,不能体谅父母。虽然有的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宠爱,以至对于学生能做的,也不让做,给学生的任务就是把学习学好。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得他们同意。”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学生在实践中迈出了第一步。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给学生每个星期定一个主题,如“友爱周”、“互助周”、“邻里和睦周”、“孝敬周”、“自理周”等。让学生集中地在一周中展示自己优秀品德,通过评比展示既发扬了学生闪光点,又激励了表现不足的同学。学生的优秀品德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展示、肯定。唤起学生美好心灵的一面,体验其中情感,在心理树起正确言行的准绳。

  四、在生活中感悟

  品德教育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依托,也就是说,在生活环境、生活事件、生活矛盾中产生体验、感悟道德。这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也体现了教育的直观性、真实性和体验性。在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鲜活生活中,真实、具体的生活场景、生活事件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感性认识。现在的学习不再是听老师讲教科书,而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自身经验,从而获得体验、理解、感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每天都要在德育工作上花不少精力,可效果就是不大理想。原因有种种,但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过于重视宣扬观念,而忽略了让学生实践体验了。曾在一报纸上见一文章:一日本人为了激发孩子的爱国之心,带着孩子到中国旅游,站在我们的天安门城楼上让他们数长安街上驶过的日本小汽车。试问,这种生动而具体的作业,会让孩子受到多大的震撼啊?爱国教育还需要言语吗?古人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对道德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到。因此我们不妨布置点德育作业。如布置学生观看奥运会上中国获得冠军时,国旗升起,运动员流泪的情景,由此激起他们的爱国情;清明节,带着学生在烈士墓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缅怀先烈,激发爱国热情,报国之心。

  再如,《家人的爱》设计了一个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如,“看病”“陪打球”“做好吃的”“讲故事”“谈心”等等,这一幅幅生活场景是教师引导儿童通向自身真实生活的媒介和桥梁,学生能够触“景”生情,能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长辈、家人关爱自己的情景一幕幕展现在脑海中,学生感激长辈之情油然而生,孝敬长辈之心也油然而生。这种真情实感是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鲜活的生活场景是真实的,直观的,因此,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应面向生活、面向学生,密切贴近儿童生活实际有机结合开展各种活动,帮助儿童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整理、反思和拓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积累,不断提高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学习生活实践中健康地成长。

【在生活中培育思品之花论文】相关文章:

[思品论文]思品课开放01-20

[思品论文]思品课开放01-20

[思品论文]在思品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思品能力01-20

[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改革刍议01-20

[思品论文]发挥思品课主渠道作用01-20

[思品论文]思品课教学的“心理换位”法01-20

议论文:知之,行之,思之范文02-10

[思品论文]“辨、评、导”在思品教学中的运用01-20

[思品论文]思品课观点的把握与直观教法使用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