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的形成教案

时间:2021-12-16 14:42:45 教案 我要投稿

聚落的形成教案

6.1 聚落的形成 [学习要求] 知识目标: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 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育目标: 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 [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 [教具]电脑多媒体 [课型]新授课 [教法]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人类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授] 一、聚落及其分类 [结合图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 1.聚落房屋建筑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 城市 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规模 较小   较大 联系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3.研究意义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最强的区域。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聚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也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 聚落的形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划、建设并管理好聚居环境。 二、聚落的形成 〔一〕乡村的形成: 1.聚居是人类的本性和需求 乡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野外到筑室成居,人类经历了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2.形成的历史条件: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原始畜牧业、农业先后起源。第一次大分工后,人类社会进入分散的乡村聚落阶段。 3.乡村的发展 聚居→穴居和逐水草而居→分散的乡村聚落(半固定)→固定的乡村→聚落(定居地) 其中,农业生产水平逐渐提高,使乡村聚落由分散、半固定形式,逐渐稳定,规模和范围逐渐扩大。 4.地理环境对乡村形态的影响 村落的形态各异,不管是带状村落,还是多边形村落,都是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乡村的形态,能反映地理环境的特点。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也必然造成聚落形态的差异,这体现聚落的环境适应性。 圆形或多边形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流较少、平原面积大、地形完整、开阔和平坦。这样的自然环境,一般在以水源、交通路口等中心地带易形成乡村聚落。 带状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 〔二〕城市的起源:乡村→集市→城市 1.城市形成的基本条件: A.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产生剩余产品 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这是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城市出现之前,人类农业生产才起步,耕作方式落后,属迁移农业,所以乡村形成,只能是半固定的原始棚舍。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固定乡村的同时,农业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这就是说,城市起源的物质基础与农业差不多同时出现,所以说,城市与定居农业也是同时出现。 B.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了非农业人口和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进而出现商品交换和集散的场所──集市,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地域的进一步扩大,集市就有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城市。 2.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读课本图6.4思考: A.世界上第一批城市出现的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中美洲等地。)   B.第一批城市出现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中低纬度地区,光热条件好,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这些地方,农业耕作业发展十分理想,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世界早期城市临河分布,也是因为用水、运输方便。)   C.古城市的分布与古文明的联系?(古城市的出现是古代文明的一种象征。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也就是人类古文明起源的地区。) 3.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农业自然经济的限制 读图6.6,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废墟,为什么不能延续到今天? 古代城市兴衰起落很大,发展很不稳定,自给自足的农村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古代城市的发展水平一直很低。同时摩亨佐·达罗的`消失,也意味着环境的变味,人类曾经在自然环境条件优越的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古文明,可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中毁坏了天然的生态系统,使之荒漠化,同时也使古文明在此消失。 小结 一、聚落 1.概念 2.分类:乡村与城市 二、聚落的形成 1.乡村形成的原因 (1)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 (2)乡村形成的历史条件 (3)乡村的发展 (4)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城市的起源 (1)城市出现必备的条件: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的分工 (2)世界早期城市的分布 课后思考 1.讨论我国南、北方乡村景观的形态差异及其原因。 2.讨论早期城市的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课堂巩固] 单项选择题 1.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错误叙述是(  ) A.乡村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     B.城市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C.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D.乡村和城市是同时出现的  2.关于乡村聚落的正确叙述是(  )   A.世界上开始有了人类就出现了乡村     B.世界上开始出现畜牧业就出现了乡村    C.最初的村落是半固定的、分散的    D、村落的形成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不大 3.关于村落的形成与地区环境的关系的正确选项是(  )  A.平原地区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呈圆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    B.沿河谷分布的乡村,平面形态多块状   C.平原地区的乡村,因自然条件相对均一,平面形态多点状    D.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多为带状平面形态 4.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区,其原因是(  ) A、肥沃的土壤,便利的灌溉条件     B、暖湿的气候,密集的人口   C、丰富的矿产,先进的技术   D、便捷的交通,悠久的历史 5.世界上首批城市多数诞生在(  )   A.河流中上游山区     B.河流中下游平原     C.中低纬度和沿海     D.资源丰富的内陆  6.关于城市和乡村景观差别的错误叙述是(  )   A.城市建筑密度大,乡村建筑密度小    B.城市建筑高大,乡村建筑低矮     C.城市道路纵横交错,乡村道路四通八达   D.城市人口多,乡村人口少 (答案:D C A A B D)  

【聚落的形成教案】相关文章:

聚落教案示例10-10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08-26

聚落教学反思09-21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历史教案09-11

《4的形成》教案03-02

如何形成有效的教案03-04

教案—尿的形成与排出03-09

溶液的形成教案03-14

初一历史教案: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