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时间:2023-05-16 11:14:47 偲颖 教案 我要投稿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的基本性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通用10篇)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2.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数的整除

  1.整除的意义:

  教师:。想一想.“什么叫做整除?”指名回答,

  教师进一步强调:。“整除中说的数是什么数?”(整数。)

  “商是什么数?”(整数。)“有没有余数?”(没有余数:)

  教师:“什么叫除尽?”。“两数相除.余数是0。)

  “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下表:

  教师:“可以看出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

  2.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同学们还记得吗冲指名说一说。然后提问:

  “能被2、5整除的数,在判别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根据个位数进行判别。)

  “能被3整除的数。在判别方法上与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不同?”(根据各个数值上的数之和进行判别。)

  教师:“什么叫做奇数?什么叫做偶数:”

  “根据什么来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约数和倍数:

  教师:“据整除的概念可以得到约数和倍数的概念:什么叫做约数?什么叫做倍数?”指名就一说。(如果a能被b整除。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教师可以接着提问:

  “能说6是约数.15是倍数吗:应该怎么说?”

  教师说明: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只指自然数,不包括0。

  教师:“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怎样的:”(有限的。)

  “其中最小的约数是什么数:最大约数是什么数?”(1.这个数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无限的。)

  “其中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数?”(这个数本身。)

  做练习十九的第:题。让学生直接做在书上。教帅可以说明做的方法:在含有约数2的数”下面写“2”,在3的倍数下面写“3”。在能被5整除的数下面写“5”,然后再进行判断。集体订正。

  4.质数和合数。

  教师指名说一说质数、合数的概念。可有意识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教师:“怎样判断——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检查这个数约数的个数.或查质数表。)指名说—说30以内有哪些质数。

  让学生进行判断:—个自然数如果不是质数,那么一定是合数。学生判断后,教师说明: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5.分解质因数。

  指名说一说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含义。

  做练习十九的第5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6。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1)复习概念。

  教师:“什么叫做公约数?什么叫做最大公约数?”(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让学生举例说明。

  “什么叫做公倍数?什么叫做最小公倍数?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什么样的数叫做互质数/(公约数只有l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区别:”(质数足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互质数是两个数.只有公约数1。)

  “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互质吗?”(两个不同的质数—定互质。)

  “互质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吗?”(不一定,如4和9互质,4,9都是合数。)

  (2)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九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做练习十九的第4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教师根据前面的教学.整理出教科书第86页的概念联系图。也可以把该图变化成如下形式。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57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4)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究、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置,引入新课: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有一天路过女儿国,国王给了他们师徒四人一块饼。唐僧说:“我们把这块饼平均分成四块,每人一块吧。”猪八戒听了,急忙说:“一块太少了,师傅我吃得多,就多分给我一块吧”。唐僧看了看贪吃的徒弟,不知道怎么办好。孙悟空说:“师傅,那就把这块饼平均分成八块给他两块吧。”唐僧笑了笑说,“你这个猴子,真狡猾。”

  问1:从上面的故事中,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表示出他们每人吃了多少饼吗?

  问2:猪八戒有没有多吃到饼了?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师:到底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1)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视频(播放微课),并回答问题:谁吃得多?也就是谁大?为什么?

  (2)学生汇报

  (3)得出结论:1/4=2/8

  2、初步概括分数基本性质

  (1)师: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为什么分数的大小却相等的?你们能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吗?

  提示:从左到右观察,这两个分数的分子、分母怎样变化才能得到下一个分数,且分数的大小不变呢?

  师板书: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2)师:谁来举一个例子。师板书,并问:同时乘以了几?

  (3)师: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观察的.,如果把这个式子从右往左观察,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

  生: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板书:或者除以

  3、理解运用分数基本性质

  (1)师:根据分数的这一变化规律,你认为这个式子对吗?为什么?(课件出示下列式子)

  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师: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里“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的数都可以呢?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分数。

  (课件出示式子:)这个式子成立吗?

  生:因为在分数当中分母乘就等于0,分母不能为0。

  师:我再说一个式子,我不乘以0了,我除以0,这个式子成立吗?

  生:不成立,因为除数不能为0

  (3)小结:对,因为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乘0,则分数成为,在分数里分母不能为0,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不能同时乘0,又因为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数,所以分数的分子、分母也不能同时除以0。所以这两个式子都是不成立的?我们刚才总结的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要0除外。(师板书0除外)

  师:到现在为止这个规律我们就总结完了,那在这个规律里你觉得什么地方需要我们注意一下呢?

  生:同时和相同的数。

  师:“同时”和“相同的数”(师将重点词语打点),大家想得一样吗?这个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猪八戒学会了分数的基本性质,那傻乎乎的被大师兄捉弄了,那我们同学们千万不要犯它那样的错误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把分数的基本性质边读边记。

  师:这个分数的基本性质特别有用,我们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的另外一个分数。我们一起来看例2.

  三、知识运用

  1、例2: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1)问:分子分母应怎样变化?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2)让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课件练习

  3、拓展延伸: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1/3,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2/6.老三分到了这块的3/9.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四、课堂小结

  1、看到同学们也笑起来了,老师就知道今天大家的收获不少,谁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收获了哪些东西?

  五、板书设计

  分数的基本性质

  1/4=2/8

  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0除外),

  除以

  分数的大小不变。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3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4.5:2.7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2.4:1.660:40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2.4:1.660:40=15:10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10:12=,35:42=,所以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35:7和45:920:5和16:80.8:0.4和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2:7=():51.2:2.5=():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2)1.4:2和7:10(3)0.5:0.2和: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3、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判断。

  (1)如果3a=5b,那么5:a=3:b。

  (2):和:中,能与:组成比例的是:。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8、、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的比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对不等式进行变形。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等式的性质,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初步体会“类比”的数学思想。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它们将不等式变形。

  教学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探索与运用。

  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1.举例说明什么是不等式?

  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1)若x-6=10,则x=16()

  (2)若3x=15,则x=5()

  (3)若x-6>10则x>16()

  (4)若3x>15则x>5()

  【设计意图】(1)、(2)小题唤起对旧知识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回忆,(3)、(4)小题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温故知新

  问题1.由等式性质1你能猜想一下不等式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吗?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

  估计学生会猜: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不等式。教师引导:“=”没有方向性,所以可以说所得结果仍是等式,而不等号:“>,<,≥,≤”具有方向性,我们应该重点研究它在方向上的变化。

  问题2.你能通过实验、猜想,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吗?

  同学通过实例验证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不等式性质1。

  问题3.你能由等式性质2进一步猜想不等式还具有什么性质吗?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等式依然成立。

  估计学生会猜: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是0),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你能和小伙伴一起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吗?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发现了在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会出现两种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探索规律,从而形成共识,归纳概括出不等式性质2和3。

  问题4.在不等式两边都乘0会出现什么情况?

  问题5.如果a、b、c表示任意数,且a<b,你能用a、b、c把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表示出来码?

  【想一想】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生思考,独立总结异同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加深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促成知识的“正迁移”。

  综合训练:你能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吗?

  1、课本62页例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问题是由a>b经过怎样的变形得到的,应该应用不等式的哪条基本性质。由学生思考后口答。

  2、你认为在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哪一条性质最容易出错,应该怎样记住?

  3.火眼金睛

  ①a>1,则2a___a

  ②a>3a,则a___0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训练,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提高。学生自觉形成本节的课的知识网络。

  思考题

  我们班的盛芳同学准备在五、一期间和他的爸爸、妈妈外出旅游。青年旅行社的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方正旅行社的标准为: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若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你能帮盛芳同学考虑一下选择哪家旅行社更合算吗?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5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掌握分数基本性质在通分中的运用,能熟练而灵活地运用通分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旋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学生自由练习

  互相说一个分数,再通分。

  学生汇报纠错

  二、集中练习

  教师出示: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

  1、和和

  2、和和

  请同学评讲

  课本练习68页第九题把下面分数填入合适的圈内。

  比大的分数有:

  比小的分数有:

  师生讨论:怎样快速的分类?

  自由说一个比的分数。并说出理由。

  三、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小明:我10步走了6米,

  小红:我7步走了4米。

  问:谁的平均步长长一些?

  小组讨论,明确解题步骤。

  小明:6÷10==

  小红:4÷7=

  因为==>

  所以>

  答:小明的`平均步长长一些。

  四、拓展练习:

  下面3名小棋手某一天训练的成绩统计

  总盘数赢的盘数赢的盘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张129

  李107

  赵138

  谁的成绩最好?

  小组合作集体解决题型。

  三个分数的大小比较,怎样比较较好?

  五、课堂作业

  68页第11题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6

  设计说明

  1.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个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因此教学时要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本课时的教学通过分饼这一故事情境来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听教师讲完故事之后,学生能说出三个孩子分到的饼的大小是一样的,并能非常流利地说出三个孩子分别分到每张饼的,,。接着教师提问设疑,导入新课。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新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的过程,得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若干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彩笔

  教学过程

  ⊙故事引入

  1.教师讲故事。

  师: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分饼的故事,你们想听吗?(想)三毛家有三兄弟,三兄弟都特别爱吃饼。一天,妈妈买回3张同样大小的饼,准备分给他们三兄弟吃,妈妈先把第一张饼平均分成两份,取出其中的一份给了大毛;二毛看见了,说:“太少了,我要吃两份。”妈妈点点头,把第二张饼平均分成四份,取出其中的两份给了二毛;三毛连忙说:“我最小,我要比他们多吃一些,我要吃四份。”妈妈又点点头,把第三张饼平均分成八份,取出其中的四份给了三毛。

  大毛、二毛、三毛都满意地笑了,妈妈也笑了。

  设计意图:借助故事给学生创设一个温馨的学习情境,自然导入新课,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验证。

  (1)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三兄弟之间到底谁分得的饼多吗?

  生:同样多。

  师:这只是大家的猜想,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下面就让我们当一次小数学家,一起来验证这个猜想吧!

  (2)验证猜想。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模拟一下妈妈给三兄弟分饼的情境。

  ①折一折:把每张圆形纸片都看作单位“1”,分别把它们平均折成2份、4份、8份。

  ②涂一涂:在折好的圆形纸片上分别把其中的1份、2份、4份涂上颜色,并用分数表示出来。

  ③剪一剪:把圆形纸片中的涂色部分剪下来。

  ④比一比:把剪下的涂色部分重叠,比一比。

  师:通过比较,结果是怎样的?

  生:同样大。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猜想、自主验证、自主发现,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中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经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形成过程。

  3.揭示课题。

  师:三兄弟分得的饼同样多,那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来满足他们的要求并且又分得那么公平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分数的基本性质。(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探究新知

  1.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1)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

  师:三兄弟分得的饼同样多,那么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是怎样的呢?(相等)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三兄弟分得的饼和剩下的饼同样多,都是一张饼的一半。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分数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分子、分母变了,大小没变)

  师: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一样,大小却相等,这其中到底蕴藏着什么奥秘呢?

  (课件出示:比较它们的分子和分母)

  ①从左往右看,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②从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师:我们从左往右看,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我们从右往左看,谁愿意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们能把这两个发现合并成一句话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数为什么不能是0?同桌之间讨论。(因为在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并且在除法里,0不能作除数,所以这个数不能是0)

  (3)教师总结分数的基本性质。(板书)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7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了解它与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之间的联系。

  2.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3.较好的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能熟练、灵活地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为了让你们了解到更多的科技知识,在科技周活动中,学校做了三块科普展板(投影出示教材中的三块展板)。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师:猜想对解决问题很重要,它们到底相不相等?下面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来验证一下。

  二、新授

  师:同学们想了很多好的方法,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一下?

  生1:我们组是用画图的方法来验证的。我们先画了三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表示三块展板,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和8份,再分别去其中的1份、2份和4份涂上颜色(展示学生画的图)。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涂色部分的大小是相等的,所以

  生2:我们组是用折纸的.方法来验证的。我们先取了三根同样长的纸条,通过对折把它们分别平均分成2份、4份和8份,分别涂色表示(展示学生的折纸情况)。通过折纸我们组也发现(学生在小组中讨论、验证)

  师: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同学们现在小组内总结一下,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生认真讨论)

  师: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课本第80页1、2、3、题。

  其中,第1题引导学生通过涂色和比较,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直观感受。

  第2题二生爬黑板板演,第3、4题学生自做。师巡视指导。

  课堂小结:

  一生小结,他生补充,教师评判。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8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难点: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比的有关知识,说说你对比已经有了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

  2、课件显示:算出下面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

  ⑴3:518:30⑵0.4:0.21.8:0.9

  ⑶5/8:1/47.5:3⑷2:89:27

  [评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方便快捷,为新课做好准备。]

  二、认识比例的意义

  (一)认识意义

  1、指名口答上题每组中两个比的比值,课件依次显示答案。

  师问:口算完了,你们有什么发现吗?(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

  2、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3:5=18:30。

  (课件显示:“3:5”与“18:30”先同时闪烁,接着两个比下面的比值隐去,再用等号连接)

  最后一组能用等号连接吗?为什么?(课件显示:最后一组数据隐去)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一些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评析:通过口算求比值,发现有3组比值相等,1组不等,自然流畅地引出比例。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像这样做好已有经验与新知识的衔接。]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比例,你想研究哪些内容呢?

  (生答:想研究比例的意义,学比例有什么用?比例有什么特点……)

  5、那好,我们就先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到底什么是比例呢?观察这些式子,你能说出什么叫比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抓住关键点板书:两个比比值相等)

  同学们说的比例的意义都正确,不过数学中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些。

  课件显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评析:比例的意义其实是一种规定,学生只要搞清它“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本环节让学生先观察,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比例,学生都能说出比例意义的关键所在——两个比且比值相等,教师再精简语句,得出概念,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总结得出概念之后,教师没有嘎然而止,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读一读,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认识比例,加深了学生对比例的内涵的理解。]

  (二)练习

  1、出示例1根据下表,先分别写出两次买练习本的钱数和本数的比,再判断这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第一次

  第二次

  买练习本的钱数(元)

  1.2

  2

  买的本数

  3

  5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明确:根据比例的意义可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完成练习纸第一题。

  一辆汽车上午4小时行驶了200千米,下午3小时行驶了150千米。

  ⑴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⑵分别写出上、下午行驶的路程的比和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评析:这两道练习题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练习1其实是对例题的'巧妙补充。]

  3、刚才我们先写出了比,然后再写出了比例,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4、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课件出示:3:5

  前项后项

  (2)课件出示:3:5=18:30

  内项

  外项

  (3)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评析:由练习题中先写比、再写比例,自然引出比和比例的的区别,再由比的各部分名称到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5、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研究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课件先出示一组数:3、5、10、6

  再出示: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等号两边各两个数)

  2、独立思考,并在作业本上写一写。

  学生组成的等式可能有:10÷5=6÷3或10:5=6:3;3÷5=6÷10或3:5=6:10;3:6=5:10;5×6=3×10……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3×10=5×63:5=6:10

  3:6=5:10

  5:3=10:6

  6:3=10:5

  3、引导发现规律

  (1)还有不同的乘法算式吗?(没有,交换因数的位置还是一样)

  乘法算式只能写一个,比例却写了这么多,这些比例一样吗?(不同,因为比值各不相同)

  (2)那么,这些比例式中,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仔细观察,你能发现比例的性质或规律吗?

  (3)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评析:“运用这四个数,你能组成几个等式”,不同的学生写出的算式各不相同,也会有多少之别,这里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的思考都变成有用的教学资源。考虑到直接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会有困难,教师作了适当的引导,通过乘法算式和比例式的横向联系,让学生在变中寻不变,从而探究出性质。]

  4、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⑴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⑵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⑶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评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事例,要求他们多方面验证,从个别推广到一般,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

  5、思考3/5=18/30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6、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

  四、综合练习

  完成练习纸2、3、4

  附练习纸:2、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下来,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14:21和6:9

  1.4:2和5:10

  3、判断下面哪一个比能与1/5:4组成比例。

  ①5:4②20:1

  ③1:20④5:1/4

  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12:()=():5

  [评析:习题的安排旨在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应用,最后一道开放题答案不唯一,意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数学的“变”与“不变”的美妙与统一。]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9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

  教学重难点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化简比。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听算练习:

  求比值:2:0.54:120:5200:50

  90:609:63:20.3:0.2

  两个同学板演:写出过程。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每个比式之间会有什么联系?(提出学习目标)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观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的发现:前面四个比的比值相等,后面四个比的比值相等。

  板书算式:2:0.5=4:1=20:5=200:50=4

  (2×2):(0.5×2)(20×10):(5×10)

  90:60=9:6=3:2=0.2:0.3=1.5

  (90÷10):(60÷10)(3÷10):(2÷10)

  观察第一组比,他们的比值是相等的,前项和后项有什么变化?

  以前两个比和后两个比为例,找同学说出自己的发现。

  教师添加板书,渗透格式的书写。

  让学生多说自己的发现,从①到③,从①到④,从②到④等,

  然后小结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同一个数,比值不变。

  2、观察第二组比,发现规律:方法同上。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

  (有分数的.基本性质做定势,0除外这个关键点学生不会忘记,在这里只须问一句为什么?就可以将这个要点突破)

  3、将上面两个规律综合小结: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4、出示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5、理解概念,找出关键词。

  6、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做出准确判断:

  ①8:10=(8+10):10+10=18:20()

  ②12:16=(12÷6):(16÷4)=2:4()

  ③0.8:1=(0.8×10):(1×10)=8:10()

  ④比的前项乘3,要使比值不变,比的后项应除以3。()

  7、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你联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那部分知识?

  学生很容易想到这些内容,比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联系旧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我们刚刚学过分数、除法、比的联系,他们的性质能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比的基本性质在数学上有什么用途?(约分、通分)

  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途?(1.2÷0.3500÷10)

  那么我们刚刚学过的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呢?

  学生已经预习过,故学生应该知道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化简比。

  8、观察黑板上的两组等式,哪一个比最简单?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像1:43:2这样的比叫做最简整数比。

  请学生举出最简比的例子,多找几个学生回答,

  学生在举例的同时加深了对最简整数比的认识。

  由学生总结。最简整数比的特点:

  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1、比的前项后项必须都是整数。

  2、比的前项后项必须是互质数。

  以后我们写出的比应该都化简成最简整数比。

  9、化简比:

  出示例题:“神州”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的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另一面长是180厘米,宽是120厘米。写出这两面旗长与宽的比,并化成最简整数比。

  学生口答写出比:15:10180:120

  由于学生已经预习,因此化简的过程教给孩子。尝试练习,找同学板演:

  汇报,学生讲解化简过程,教师规范化简格式。

  化简分数比:1/6:2/97/12:3/8

  化简小数比:0.5:0.40.75:0.25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交给孩子自己,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尝试练习,学生讲解。最后让学生讨论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小数比的方法。

  化简整数比时,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化简分数比时,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化简小数比时,先把小数比化成整数比,然后再化成最简比。

  三、巩固训练,拓展延伸

  1、等比接龙:

  2:3=20:30=4:6=200:300=()=()=()=()

  100:50=40:20=()=()=()=()

  2、一项工程,甲单独做12天完成,乙单独做10天完成,甲乙所用时间比是(),工效比是()。

  3、甲是乙的1.2倍,甲与乙的比是()。

  4、甲是乙的1又1/4倍,甲与乙的比是()。

  四、完善认知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后反思: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75—78页。

  设计思路: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第三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做一做1、2题”等。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组织学生自主活动,进行主动探究,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讨论、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动,围绕牵动教学主线的“猜想”,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总结、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于实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再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有条件、有根据的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收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等。

  学法: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纸片;教师: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片、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1.120÷30的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3倍,商是多少?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10倍呢?

  2.说一说:(1)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2)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什么?

  ()()()3.填空:1÷2=()(1×2)÷(2×2)=()()

  二.大胆猜想,揭示课题

  学生大胆猜想:在除法里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里会不会有类似的性质存在呢?(生答:有!)这个性质是什么呢?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探索研究,验证猜想

  1.动手操作,验证性质。

  (1)学生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纸片,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

  份,并分别给其中的1份、2份、3份涂上色,把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图(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合作:①观察、分析、比较在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②合作交流,各抒己见。

  123③选代表全班汇报、交流,师相机板书:4812

  123(3)合作讨论:为什么相等?4812

  ①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引导)它们的分子、分母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②观察它们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在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分组汇报,归纳性质。

  a.从左往右看,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怎样?选择一组学生根据探究报告,到黑板上边说边用箭头表示出分子、分母的变化过程。

  (根据学生回答

  b.从右往左看,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

  c.有与这一组探究的分数不一样的吗?你们得出的规律是什么?

  d.综合刚才的探究,你发现什么规律?

  (4)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回应猜想。

  对这句话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补充“零除外”)

  讨论:为什么性质中要规定“零除外”?

  (5)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在分数的基本性质中,你认为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为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教师则根据学生回答,在相应的字下面点上着重号。

  师生共同读出黑板上板书的分数基本性质(要求关键的字词要重读)。

  3.慧眼扫描(下列的式子是否正确?为什么?)(课件出示)

  33×263(1)==(生: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同时乘以2,分数的大小改变。)555555÷515(2)==(生:的分子除以5,分母除以6,除数的大小不同,分数1212÷6212

  的大小改变。)11×331==(生:的分子乘以3,而分母除以3,没有同时乘或除以,1212÷3412(3)

  分数的大小改变。)22×x2x(4)==(生:x在这里代表任意数,当x=0时,分数无意义。)55×x5x

  四.回归书本,探源获知

  1.浏览课本第75—78页的内容。

  2.看了书,你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指名汇报、交流)

  3.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的比较。

  (1)小组合作:讨论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的异同。

  (2)小组内交流。

  (3)选代表全班交流、汇报。

  (4)小结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内容相同,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4.自主学习并完成例2,请二名学生说出思路。

  五.巩固深化,拓展思维(PPT演示文稿出示下列题目)

  1.想一想,填一填。

  33×()988÷()()55×()()2424÷()3

  学生口答后,要求说出是怎样想的?

  2.在下面()内填上合适的数。

  要求:后二题采取师生对出数的游戏形式进行,如先由教师出分子,再让学生对出分母,也可以先由学生出分母,再让教师对出分子。

  3.思维训练(选择你喜爱的一道题完成)

  3(1)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多少?5

  (2)1/a=7/b(a、b是自然数,且不为0),当a=1,2,3,4??时,b分别等于几?

  讨论:a与b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关系?依据是什么?

  (3)把6/20、70/100、45/50、1/2和4/5化成分母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思考:分数的分母相同了,有什么作用?揭示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学好、用好。

  六.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同桌交流分享你获取知识的快乐!(汇报全班交流)

  七.布置作业

  P77—78练习十四第1、5、8题。

  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已有应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节课用“猜想——验证——反思”的方式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在大问题背景下的一种研究性学习。这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挑战,而且对教师也提出了挑战。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组织学生自主活动,进行主动探究,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比较、讨论、合作交流等探究活动,围绕牵动教学主线的“猜想”,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以验证自己的猜想,发现、总结、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于实践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人生态度。

  本节课教学设计突出的特点是学法的设计。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大胆猜想、揭示课题;探索研究、验证猜想;回归书本、探源获知;巩固深化、拓展思维”到“全课小结”每一个环节完全是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而设计的。通过教学总结了自己的得与失如下:

  1.创设情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这样的学习兴趣,我想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学生在操作中大胆猜想。

  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由学生的猜想入手,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验证自己猜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接下来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合作交流、探究等活动都是为了验证学生自己的猜想,这些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服务者。同时创设猜想的情境,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经历数学,获得感性经验,进而理解所学知识,完成知识创造过程。并且也为学生多彩的思维、创设良好的平台,由于学生的经历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促使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使生生、师生评价在价值观上都得到了发展。

  3.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学验证。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相关文章: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03-08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01-20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案12-17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12-17

比的基本性质09-29

《比的基本性质》教案设计10-02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案02-16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案02-25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案15篇03-21